
薄膜不干胶标签面材概览
按面材结构划分,不干胶标签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纸张不干胶标签与薄膜不干胶标签。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提高以及对外观、耐久性和环保性能的要求提升,基于塑料薄膜的不干胶标签材料(如 PET、PP、PE、PVC 及特种薄膜)在各行业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在为某一具体应用选择合适的薄膜标签面材时,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基材特性、使用环境、印刷与加工工艺、自动贴标方式以及整体成本。下面将从关键性能指标和主流薄膜类型两方面展开说明。
薄膜不干胶材料的关键性能指标
薄膜类标签面材具备一系列典型的物理、光学和加工性能,这些指标共同决定了标签在生产、储运及终端使用阶段的稳定性和表现。
1. 力学与尺寸稳定性
- 厚度(Thickness):影响标签挺度、耐久度以及在模切、排废和贴标过程中的表现。
- 拉伸强度(Tensile Strength):指薄膜在被拉断前可承受的最大应力,数值越高,材料越不易在贴标或使用中被拉裂。
- 伸长率(Elongation):衡量薄膜在不断裂条件下的延伸能力。例如 100% 伸长率表示可拉至原长度的 2 倍。
- 抗撕裂性(Tear Resistance):包括撕裂起始力与撕裂持久力,是评价标签在运输、使用及反复揭贴过程中的耐久性关键指标。
- 收缩率(Shrinkage):薄膜在受热环境中发生尺寸变化的程度,收缩率过高可能导致图文变形或翘边。
2. 光学与外观性能
- 光泽度(Gloss):影响标签的视觉效果,高光泽更突出品牌形象,哑光则偏向低调与高级感。
- 颜色与透明度:包括透明、半透明、白色及金属化等不同外观,直接关系到“无标签感”效果和遮盖能力。
- 雾度(Haze):反映光线通过薄膜时的散射程度,雾度越低,薄膜越接近玻璃般透明;雾度越高,不透明度越大,对底色遮盖力越强。
3. 表面与化学性能
- 表面能(Surface Energy):决定黏合剂和油墨在材料表面的润湿能力。通过测量润湿张力或接触角来表征,表面能越高,印刷和上胶越稳定。
- 耐化学性:决定标签面对酒精、油脂、酸碱、清洗液等化学介质的耐受性,尤其适用于日化品、工业化学品及医药行业。
- 耐温性能:包括耐高温与耐低温能力,用于冷热链、烘烤或高温消毒场景时尤为重要。
- 柔韧性(Flexibility):柔韧性越好,越容易贴合曲面或可挤压容器,不易产生起皱或翘边。

主流薄膜标签面材及应用特性
根据材料结构和使用场景的差异,薄膜不干胶标签面材可分为 PET、PVC、PP、PE 以及若干特种功能薄膜。不同材料在耐温性、机械性能、透明度、耐化学性和成本方面各有优势。
PET 薄膜(耐用品与工业标签)
- 厚度范围:约 0.5–10 mil,通常为双向拉伸 BOPET 结构。
- 常见外观:高透明、高亮透明哑光、白色不透明,部分可金属化处理。
-
核心优势:
- 尺寸稳定性优异,耐高温、耐潮、耐磨损。
- 初始抗撕裂与抗穿刺性能突出,整体耐久性强。
- 表面较为光滑,可通过预涂层提升印刷适性,与多种油墨及黏合剂匹配良好。
- 典型应用:耐用品标识、设备铭牌、追踪条码标签、安全警示标签、高端透明窗口贴、部分覆膜用途。
PVC 薄膜(户外广告与墙贴)
- 厚度范围:约 2–12 mil。
- 常见外观:高柔韧白色、透明或彩色膜,可通过压纹工艺获得丰富纹理。
-
核心优势:
- 柔韧性极佳,适合复杂曲面与大弧度基材。
- 易成型、易热压纹理,印刷适性良好。
- 具备较好的耐候性,可抵御紫外线及部分户外环境。
- 典型应用:户外广告贴、车身与墙面装饰贴、大幅面 POP、特殊纹理装饰膜等。
- 注意事项:在极低温环境下易变脆,在极高温环境下会变软,长期极端气候下稳定性不及 PET。
PP 薄膜(消费品与“无标签感”标签)
- 常见外观:透明、透明哑光、白色、银色或金属化效果。
-
核心优势:
- 材料成本相对经济,适合大批量消费品应用。
- 耐化学性良好,可承受多种内容物的长期接触。
- 可通过预涂处理提升可印刷性,实现高品质图文效果。
- 典型应用:食品与饮料瓶罐、个人护理与家居清洁产品、日化用品、部分药品包装等。
- 适用特点:非常适合追求“无标签感”效果的透明标签,尤其适配玻璃瓶或光洁塑料容器,多用于室内环境或短期户外场景。
PE 薄膜(柔性容器与挤压瓶标签)
- 厚度范围:约 1.5–4 mil。
- 常见外观:透明、透明哑光、白色哑光以及金属化版本。
-
核心优势:
- 柔韧性出色,特别适配可挤压或形变显著的容器。
- 耐化学性良好,适合盛装洗涤剂、润滑油等化学品的包装。
- 吹塑 PE 较硬、适合需要一定挺度的标签;铸造 PE 更柔软,适合高变形应用。
- 典型应用:洗护用品瓶、洗涤剂瓶、润滑油壶、软管包装以及其他柔性容器标签。
特种功能薄膜(PC 与丙烯酸等)
-
PC(聚碳酸酯)薄膜:
- 兼具优异的光学、力学和耐热性能,对紫外线具有良好耐受。
- 适合膜开关图形覆盖层、背光标识、仪表板和刻度盘等频繁操作或高耐久应用。
-
丙烯酸薄膜:
- 透明度高、耐候性和尺寸稳定性好,表面硬度较高。
- 广泛应用于光学镜片保护膜、电子显示面板、建筑装饰及部分医疗装置。
- 这类特种薄膜通常以功能性为主,可与压敏胶体系结合,形成高附加值标签与标识解决方案。
常见薄膜标签材料性能对比表
下表对几种常见薄膜标签面材在关键性能上的表现进行了简要对比,可作为选材时的参考。
| 材料类型 | 耐温性 | 柔韧性 | 透明度 | 耐化学性 | 成本水平 | 典型应用 |
|---|---|---|---|---|---|---|
| PET 薄膜 | ★★★★★ | ★★☆☆☆ | ★★★★★ | ★★★★★ | 较高 | 耐用品标签、工业铭牌、高温工况 |
| PVC 薄膜 | ★★★☆☆ | ★★★★★ | ★★★★☆ | ★★★☆☆ | 中等 | 户外广告、墙贴、车身装饰 |
| PP 薄膜 | ★★★☆☆ | ★★★☆☆ | ★★★★☆ | ★★★★☆ | 较低 | 食品饮料、日化、无标签感标签 |
| PE 薄膜 | ★★★☆☆ | ★★★★★ | ★★★☆☆ | ★★★★☆ | 中等偏低 | 柔性容器、挤压瓶与软管 |
| PC / 丙烯酸薄膜 | ★★★★★ | ★★★☆☆ | ★★★★★ | ★★★★★ | 高 | 电子、仪表、光学与特殊功能标识 |

如何为不干胶标签选择合适的薄膜面材
面对多种薄膜不干胶材料,企业在选型时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综合评估:
- 标签用途与使用环境:耐高温、耐低温、耐湿热或户外暴晒工况优先考虑 PET 或特种功能薄膜;主要室内应用则可在 PP、PE 与 PVC 中灵活选择。
- 被贴基材形状:平面或刚性容器可使用 PET、PP 等刚性较高的薄膜;挤压瓶、软管及复杂曲面则更适合 PE 或柔韧性更好的 PVC。
- 外观与品牌形象:希望获得高透明“无标签感”效果时,推荐透明 PP 或高透明 PET;需要遮盖底色或突出文字时,可选择白色或金属化基材。
- 印刷与加工方式:需结合现有印刷机型(柔印、凸印、胶印、数码等)及烫金、覆膜、模切等后加工工艺,选择表面能与涂布体系匹配的材料。
- 成本与可持续性: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PP、PE 通常比 PET 更具性价比;如有可回收或环保诉求,可进一步选择与包装整体材质兼容的单一材质标签方案。
总体而言:当项目更关注耐久性、安全性与高温工况时,应优先考虑 PET 及 PC 等高性能薄膜;若以成本控制与大批量消费品应用为主,可优先评估 PP 与 PE;遇到电子、光学或特殊功能场景,则需要引入 PC、丙烯酸等特种功能薄膜进行定制化设计。
常见问题(FAQ)
PET、PP、PE、PVC 薄膜在标签应用上有什么本质区别?
PET 具备出色的耐温性和尺寸稳定性,适合耐用品与工业标签;PP 成本相对较低,适用于食品、日化等大批量消费品标签;PE 柔韧性好,适合挤压瓶和软管等可变形容器;PVC 则以高柔韧和易压纹著称,广泛用于户外广告与墙贴,但在极端温度下稳定性不如 PET。
如何判断某款薄膜是否适合高温或低温环境?
可以重点关注材料的耐温范围、热收缩率以及尺寸稳定性测试数据。在烘烤、蒸煮、热封或冷链环境中使用时,应优先选择收缩率低且在相应温度区间仍能保持良好力学性能的材料,例如 PET 或部分特种功能薄膜。
想要实现“无标签感”效果,应该选择哪种薄膜?
通常推荐使用高透明的 PP(BOPP)或 PET 薄膜,并配合透明胶黏剂和高品质印刷工艺。将图文集中在局部区域印刷,可进一步增强仿直接印刷的视觉效果,适用于玻璃瓶和光洁塑料容器。
PE 标签在自动贴标线上容易起皱或变形,该如何优化?
PE 薄膜较为柔软,对贴标张力、速度和压辊状态较敏感。建议在选材时结合吹塑 PE 与铸造 PE 的不同特性,并与胶黏剂供应商、贴标设备厂商协同调整张力曲线与压辊压力,必要时可增加底纸厚度或优化模切排废结构。
什么情况下需要选择 PC 或丙烯酸等特种功能薄膜?
当标签需要兼顾光学透明性、高耐热性、耐冲击性以及长期户外耐候性时,传统的 PET、PP、PE、PVC 难以满足全部要求,这时可考虑 PC 或丙烯酸等特种功能薄膜。例如电子面板图形覆盖层、仪表刻度盘、背光标识以及光学保护膜等高价值应用场景。




